2011年12月22日 星期四

那些年追小英 人權律師招了

民進黨主席蔡英文的感情生活相當神祕,但最新一期《財訊》報導,「人權律師」邱晃泉透露在台大念書時曾猛追蔡英文,還搭公車上陽明山,冒著寒風在蔡家門前「站崗」,因而一度被蔡家視為「未來女婿」。但不只有他,蔡英文更是許多男同學的心儀對象,猶如電影《那些年,我們一起追的女孩》翻版。

這段年輕時的純愛經媒體報導後,引發外界對她的情史更加好奇。昨日蔡英文在桃園連跑六場造勢會時,全程刻意拒絕受訪。有記者趁空檔喊出「主席…」時,只見她轉頭冷笑說,「不要問八卦的事情。」
根據《財訊》報導,蔡英文在台大法律系就讀期間,班上就傳出很多男同學在追她。其中,被傳得最多的一位,就是有「人權律師」稱號的邱晃泉。溫文儒雅的他,外型類似蔡英文喜歡的南韓影星裴勇俊,所以同學間還有「蔡媽媽特別喜歡邱晃泉」的說法,讓黏媽媽的么女蔡英文自然對他加了不少分。邱晃泉不否認的說,班上有好多男生對蔡英文有好感,後來也有幾位採取行動。但追蔡英文卻很不容易,「她家那麼遠,只能坐公車慢慢晃上去,下車時頭都暈了,山上(陽明山)又冷,根本很難『站崗』。」
但邱晃泉否認曾被蔡媽媽當作「未來女婿」,並笑稱當時念書時還在戒嚴年代,「無法打開心內的門窗」。只是至今依舊無法忘記,當年跟同學們去蔡英文陽明山上的家時,品嚐蔡媽媽所做蛋包飯的好滋味。
此外,目前擔任律師的楊盤江和陳家駿,也是同班同學當中被「點名」的對象。而蔡英文在政大任教期間,就和陳家駿等人合著論文,雖然現在這些人都已各自成家,但彼此都仍是好朋友。
一位從事水產事業起家的張姓業者,也曾與蔡英文在餐廳「相親」,結束後蔡英文還親自駕車送對方返家,只是昨日仍無法獲得「女主角」蔡英文的證實。


主播仿李春姬「梁春姬」丟臉丟到日韓

華視新聞「梁春姬」事件,21日本尊梁芳瑜首度在臉書上以「整件風波就是溫水煮青蛙」Po文回應,形容自己是「被燙的遍體鱗傷的青蛙」,承認玩得過火,錯就是錯了,沒什麼好說的,但字裡行間仍有滿腹委屈,甚至認為當天若做「大長今」應無問題,並透露華視願意給她機會,但一切都不同了,已無回去的空間了。

模糊專業性 令人失望
蕃薯藤新聞昨報導,梁芳瑜文中指華視新聞是政治的犧牲品,阿扁總統當權趕走原先的收視族群,改回中立路線,連綠的收視人口也不見了,所以必須每天想梗想創意,用不同的角度看新聞,才會有「大選情報員」。至於「梁春姬」,她也想過這樣的播報方式恰不恰當,認為不提金正日,不和北韓國殤做連結,現場拉回大長今,似乎是可行的方式。依她此言,還是顯示她熱中模仿、鍾情「新聞誇張綜藝化」,仍無視新聞專業的問題焦點,令人失望。
醜事傳出國 今開會檢討
日本雅虎昨也報導了「梁春姬」事件,讓網友大嘆「台灣好事不出門,壞事傳千里!」昨天晚間,記者在她的臉書「華視主播-梁芳瑜」並無出現蕃薯藤報導內容,是否本人刪除不得而知。華視昨召開新聞自律諮詢委員會,目前她被勒令休假中,新聞部經理林淑卿請辭,也等公廣集團董事會開會後決議。
委員會提出三點改正,「主播的呈現方式,不牴觸事件之原貌與新聞專業水準,尤應避免新聞之綜藝化」、「要更強化內部編審流程,特別在重大及敏感事件,謹慎處理勿譁眾取寵」、「在第一時間坦承錯誤,並立即啟動新聞自律機制,主動向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說明」。據悉,之前委員會就已要求「新聞記者報導時,避免流於藝人化、綜藝化的表現」,令外界質疑華視管理階層的專業和能力。


正妹尋狗 願陪吃牛肉麵 無限期

新北市一名甜美可愛的show girl「糖糖」,兩個月前與她相伴十五年的愛犬突然走失,疑似遭人抱走,糖糖急得到處找尋、印製尋狗啟事四處張貼,還登報懸賞兩萬元,卻毫無音訊,糖糖焦急說,若有人幫她找回愛犬,願在合理範圍內回饋,有空也會陪尋獲人到乾媽開的麵店無限期免費吃牛肉麵。

正妹尋狗 願陪吃牛肉麵 無限期 到乾媽店裡免費用餐
在展場當show girl
糖糖本名於挺君(二十一歲),就讀中國科技大學室內設計系四年級,兩年前開始利用課餘時間接案,在各大展場擔任show girl,因長相甜美、身材姣好,除上過綜藝節目《大學生了沒》,還在線上遊戲《我的狐狸女友》、《搓麻將》宣傳海報上露臉。
疑遭男學生抱走
糖糖指出,因父親早逝,母親忙於工作養家,小時候她經常待在乾媽家,十五年前,乾媽家的母狗生下「達達」,成了她最好的玩伴,達達雖是馬爾濟斯犬與西施犬所生的混血狗,又有隱睪症、白內障等殘疾,但牠與乾媽一家相伴十五年,早已成為家庭一員。
糖糖說,十月二十日晚上,乾媽在開設的牛肉麵店招呼客人,忙完才發現平時在店裡自由走動的達達不見了,在附近巷弄也遍尋不著,數日後,一名客人指稱,當晚曾看到一名男學生將走到路邊的達達抱起,懷疑是被該名男學生抱走。
憂狗狗心臟病發
糖糖難過表示,達達已是高齡老狗,罹患心臟病、乾眼症需長期服藥,她印傳單、登報懸賞,還拍尋狗影片po上網,能用的管道都用盡了,但就是沒有消息,若有人能幫忙找到達達,她願在合理範圍內配合尋獲人要求,並可到店裡無限期免費吃牛肉麵,只要她有空也會到店裡陪吃。
糖糖說:「達達身體不好,我們希望能照顧牠直到最後!」
糖糖小檔案
★本名:於挺君
★年齡:21歲
★身高:163公分
★體重:42公斤
★三圍:32D、23、33
★感情狀況:不透露
資料來源:糖糖


鱷雀鱔 - 228公園的幽靈魚

228公園八角亭水池 藏1公尺長幽靈魚
台北市228和平公園有大怪魚出沒嗎?有民眾在 228公園八角亭水池發現長約一公尺的怪魚,頭有點像短吻鱷,眼睛、腹鰭都在身體的左右兩側,經台北市立動物園研判,認為應是坊間俗稱「幽靈鱷魚火箭」的 鱷雀鱔。

鱷雀鱔學名Atractosteus spatula,英文俗名Alligator gar,原分布於北美密西西比河流域,體長可達1公尺以上,是同類體型最龐大的一種,曾有超過2公尺的紀錄;鱷雀鱔的親戚有嘴部尖長的長吻雀鱔、嘴部較短 且體型略小的短吻雀鱔、身上有清楚斑點的斑雀鱔。

鱷雀鱔學名 Atractosteus spatula
鱷雀鱔是肉食性,以其他體型較小的魚類、蛙為主食,屬於坐等型的掠食者,即獵物經 過時才瞬間攻擊。
鱷雀鱔為古代魚種,「幽靈鱷魚火箭」是坊間商業化名稱


醫界孫芸芸 彭溫雅 女醫師美膚好身材 男病患害羞

醫界孫芸芸 彭溫雅

醫界孫芸芸! 美女醫師彭溫雅的美膚和E奶怎麼來的?
醫界孫芸芸 彭溫雅,精緻的五官、優雅的氣質、窈窕纖瘦的好身材,還有那講起話來同樣細細柔柔的語調,要不是披著醫師袍,還真會讓人誤以為她是台灣第一名媛孫芸芸呢! 有趣的是,漂亮的醫界孫芸芸 彭溫雅確有「醫界孫芸芸」的美名,但除了擁有令人驚艷的外貌,她也是位美容教主、瘦身專家、豐胸權威,以及養生女王,因為她可是位國內難得擁有中西醫雙執照,很早就開始提倡中醫以人為主的觀念來治療身體,再以西醫儀器輔助來達到內外皆美且不傷身的中西醫美女醫生。
醫界孫芸芸 彭溫雅-擁有中西醫雙執照
醫界孫芸芸 彭溫雅,以痘痘肌困擾來說,多數人總以為用雷射或脈衝光把它給打掉就好了,但這看在彭溫雅的眼中,可是大錯特錯。她建議應透過深入的問診,找出真正致痘原因,從體內調理之後,再搭配適合儀器進行醫美療程,才是她想要推廣給大家的中西醫結合的新觀念。
醫界孫芸芸 彭溫雅,以雕塑身材來說,彭溫雅指出,每個人肥胖的原因都不盡相同,有人屬於水腫型,有人屬於便秘型,另有人則是因為循環不良而造成肥胖需要減重。她認為,應從中醫的觀點出發,先調整體質之後,再搭配較溫和的針灸或埋線,或者減重之後鬆垮的肚皮亦可搭配電波拉皮,同樣也可以達到雕塑局部身材的效果,並不需要一開始就找侵入式或有風險的治療方式,舉例以抽脂來說,它最小的副作用就是一輩子在身上的疤痕。
 此外,擁有E罩杯火辣好身材的彭溫雅,對豐胸這件事也是提倡自然有效的方法。她說,經常按摩兩乳的一些穴點,再搭配中醫豐胸,多半都會有相當不錯的效果,真的不需要動刀,抽別的地方的脂肪再打到胸部裡。
醫界孫芸芸 彭溫雅出生醫生世家,從小就立志要當醫生,但因為懷孕之後體質大改變,原本是心臟外科醫師的彭溫雅對於血腥味有嚴重的不適應症,沒想到一向喜愛中醫,同時也鑽研西醫的她,靈機一動把中西醫各自的優點結合起來,提倡全新風潮的「中西醫聯合」。
 不過,醫界孫芸芸 彭溫雅強調,她所提倡的「中西醫聯合」並不是把中醫當成附屬的工具,而是先以中醫常說的調體質來找出真正的原因,之後才搭配適合的治療方式和醫美療程,而她也希望能將這樣的觀念推廣給大家,因為其實有些狀況是透過日常生活保養就可以達到改善,更重要的是,這樣也才較不傷身。


真年輕 美國18歲鎮長 愛荷華州小鎮少年米尼爾

根據美國《kwwl》電視台報導,18歲的高中男生米尼爾(Jeremy Minnier)日前以絕對多數,當選愛荷華州阿里德爾鎮鎮長,明年就將走馬上任。

這個小鎮只有74個居民,有一個郵局、兩家酒吧和一家銀行。鎮雖然不大,但米尼爾仍認為他大有可為。米尼爾明年就要上大學,但他已做好安排,不會影響他履行鎮長職責。
美國18歲鎮長

18歲就當選鎮長的米尼爾(紅衣)


金主席的最愛! 北韓國寶五大美女

神祕的北韓領導人金正日,據說性好漁色,不但有眾多妻妾,他喜愛及欽點的美女更是備受重視,被封為「統一之花」的趙明愛,還跟南韓天后李秀利合拍廣告。另外還有啦啦隊長鄭美香、歌舞團演員李正蘭,就連駐外餐廳服務生也氣質出眾,都被封為北韓國寶級美女。

穿著韓國傳統服裝,秀出優雅舞蹈身段,深遂大眼、笑容靦腆迷人,這位朝鮮美女趙明愛,平壤音樂舞蹈大學畢業,也是北韓萬壽臺舞蹈團的舞蹈演員,是北韓人心目中的女神,據說就連金正日也抵擋不了她的魅力,特准她為南韓手機拍廣告,跟南韓天后李孝利親切互動。這是北韓演員首度在南韓廣告中出現,趙明愛還被金正日封為南北韓的「統一之花」。
同樣引發網友熱烈討論的還有北韓的美女啦啦隊,只要北韓參與國際重要賽事,就看得到這隻美麗的應援團,其中又以隊長鄭美香最受矚目,被封為北韓最美校花。北韓版紅樓夢女主角李正蘭也深受金正日喜愛,金正日曾多次到場指導排練。
而這名穿著有點過時的美女,是北韓開在柬埔寨的餐廳服務生,長相酷似韓星「金泰希」,南韓網友為她神魂顛倒,大力稱讚她看起來就是沒有整過型,有如女神降臨,雖然北韓金泰熙不在北韓境內,但北韓駐外飯店還是歸中央直屬,聘僱人員也由金正日批准放行。
北韓美女大多是天然系,這名性感時尚的舞者算是奇葩,傳說她是北韓人民軍藝術團舞蹈演員,不過後來卻被踢爆其實是日本寫真女星。


南極海底「死亡冰柱」 所到之處急凍任何生命!

海底死亡冰柱 影片
海底死亡冰柱 影片,《英國廣播公司》(BBC)攝影師日前在南極海底捕捉到「死亡冰柱」(icicle of death)往下伸張、冷凍海底生物的過程,影片呈現大自然的威力與絕美,震撼人心。
 
南極洲「死亡冰柱」往下伸張、冷凍所有海底生物的過程。(圖/翻拍自網路)
海底死亡冰柱 影片-毀滅了所有生命,將它們永遠冰封
海底死亡冰柱 影片,這段BBC《冰凍星球》(Frozen Planet)節目的影片顯示,從海面延伸下來的冰柱釋放出低溫、高濃度的鹽水,隨著鹽水向下沉落,周遭的液態水逐漸凝結成綿狀冰。最後,「死亡冰柱」延伸到海床,隨即冷凍了海星和海膽。
 
南極洲「死亡冰柱」往下伸張、冷凍所有海底生物的過程。(圖/翻拍自網路)
此過程中,冰柱宛如一位魔法師將細長手指伸向海底,觸碰並毀滅了所有生命,將它們永遠冰封在當下時光。《每日郵報》指出,自1960年代發現此名為「brinicle」的自然現象以來,這是人類首度用攝影機將之完整紀錄。
BBC攝影師米勒(Hugh Miller)和安德森(Doug Anderson)花費近6小時,利用「縮時攝影法」(timelapse)在南極的小拉卓貝克島(Little Razorback Island)附近海域拍下驚人影片。


超級細菌來襲無藥可醫

超級細菌奪命 恐襲全球
【世界日報╱編譯宋凌蘭綜合13日電】2010.08.14


法新社13日報導,一名比利時男子死於源自南亞、能抵抗藥物的「超級細菌」 (superbug),這是超級細菌第一個通報死亡病例。中新網則報導,英國已有五人感染死亡。由於英國和澳洲已有數十人感染,死亡消息傳來,對這種超級細菌可能在全球擴散的恐懼更強烈。

布魯塞爾AZ VUB醫院的微生物專家皮拉德(Denis Pierard )告訴比利時媒體,這名患者是在巴基斯坦醫院就醫時,感染到這種細菌,6月去世。

皮拉德醫生說:「他在巴基斯坦旅行時遇到車禍。他因為大腿嚴重受傷而住院,之後便返回比利時,但當時他已經感染了。」

他說,他們給他強效的抗生素colistin,但終究不治。

魯汶大學細菌學家格魯辛斯基(Youri Glupczynski)說,第二名比利時人在前往出生地蒙特尼哥羅的途中發生意外住院感染,但是7月返回比利時接受治療後已復原。

格魯辛斯基指出:「這種細菌所在的中心地似乎是印度和巴基斯坦,不過藉由接觸和旅行出現,擴散愈來愈廣。」

超級細菌含有「新德里金屬乙內醯胺(New Delhi Metallo-beta-lactamase-1,簡稱NDM-1 )的細菌酵素基因,使其能抵抗幾乎所有的抗生素治療,包括做為最後手段的碳青黴烯(carbapenem)類抗生素。這種細菌去年首次在印度住院的一名瑞典病人身上發現。

英國「探針傳染病」(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)期刊本周指出,37名曾到南亞接受醫學治療的英國人身上,被發現帶有NDM-1基因的細菌,另有報導稱英國約有50起病例,澳洲也通報了三起病例。加拿大、美國、荷蘭和瑞典也發現該細菌。不少西方國家遊客前往南亞國家接受價格低廉的整容手術,使得該細菌得以傳播。

澳洲坎培拉醫院傳染病負責人哥利農(Peter Collignon)說,澳洲的病人是在印度感染,「我們在他們的尿液發現這種無法治療的抗藥細菌,所幸沒有造成太大問題,但若傳給別人就會有麻煩。」

哥利農說,一名病人在印度接受整容手術不順後,於加護病房感染,但另一人是在普通環境感染,顯示超級細菌分布廣泛。

他認為這些病例只是冰山的一角,「這種細菌可能殺死很多人,但發生在開發中國家,沒有檢測的方法」。

歐洲臨床微生物與傳染病學會(ESCMID)表示,至少10年內不大可能會出現可以治療NDM-1感染的新抗生素。



◆ 超級病菌NDM-1 香港有病例

【聯合報╱記者劉惠敏/台北報導】2010.08.15

一種起源自南亞國家,因抗藥性高、被稱為超級病菌的「NDM-1」(新德里金屬乙內酰胺酶一型),似乎已傳播至歐洲國家,連鄰近的香港也傳出感染案例。衛生署表示,該菌雖有抗生素可治,且台灣尚無感染案例,但提醒國人前往南亞國家旅遊或有醫療行為者,若有不適應及早告知醫師。

疾管局副局長周志浩說,NDM-1是大腸桿菌、克雷伯氏肺炎桿菌的基因片段混合並發生變異,改變了細菌原有的表現,因此對大部分抗生素產生抗藥性,所幸目前仍屬院內感染菌,也就是病人住院期間出現的感染。

目前各國傳出感染的案例,主要是前往印度、巴基斯坦接受整形美容或醫療觀光的患者,周志浩說,所幸它並非無藥可治。

周志浩提醒,國人若至印度、巴基斯坦等地旅遊、緊急醫療,回國仍沒好轉時,應提醒醫師旅遊史,醫療院所也應多加留意。

至於超級病菌是否會如部分專家預測全球流行,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副秘書長黃玉成說,「確實有可能」,而NDM-1就像是台灣已存在的抗藥性AB菌,就是頑強的病菌,並非完全無藥可醫,近期文獻也指出老虎黴素、克痢黴素仍可有效對付NDM-1,未來應留意院內感染、邊境管控。他認為,超級病菌的出現,再次提醒醫界應確切管控抗生素的使用。



◆ 印媒:孟買醫院早提及超級細菌

中央社 2010-08-14 中國時報

超級細菌NDM-1議題在印度持續發燒。媒體報導,孟買研究人員3月便曾就此警告;而印度衛生與家庭福利部準備正式書面反駁刺胳針研究內容。

印度媒體報導,孟買(Mumbai)醫院醫師先前就曾在「印度內科學會期刊」(JAPI)發表1種多重抗藥性超級細菌,比最近在印度引發軒然大波的「刺胳針傳染病期刊」(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),早了好幾個月。

最新「刺胳針傳染病期刊」刊登1種「New DelhiMetallo-beta-lactamase, NDM-1)新基因,幾乎所有抗生素對其罔效。由於印度首都被拿來為超級細菌命名,引發印度醫界、醫政當局不滿。

「印度新聞信託社」(Press Trust of India)報導,孟買P.D. Hinduja國立醫院與醫學研究中心研究人員,今年3月就曾在JAPI,針對超級細菌提出警告。報導說,刺胳針並未引用上述論文。

報導指出,Hinduja醫院去年8至11月發現各種抗生素罔效超級細菌22例。由於時間短暫,數字相對偏高,論文認為「該趨勢令人擔憂」。

與此同時,印度各界持續針對用新德里來為超級細菌命名探討。他們質疑,超級細菌真的源自印度嗎?

印度NDTV今天報導,刊登在刺胳針的37例英國案例中,僅17例有印度或巴基斯坦旅遊史,「其他人是如何感染的呢」?

報導說,刺胳針論文作者也承認,英、印細菌類型不具遺傳相似性。英國政府去年1月30日針對首例發佈警訊時,只列出希臘、美國、以色列,壓根沒提到印度。 若印度醫療旅遊是散播超級細菌的始作俑者,那麼包括阿薩姆(Assam)省古瓦哈蒂(Guwahati)市、安達曼群島(Andaman Islands)布雷爾港(Port Blair)等非熱門醫療目的地,也被列為超級細菌來源地,就令人費解了。

報導引述印度專家指出,超級細菌其實在全球各地自然演進,印度現在反成受害者。印度衛生與家庭福利部部長阿薩德(Gulam Nabi Azad)更表示,超級細菌存在全球各地、各種環境中,印度獨有的說法錯誤至極。

※ 相關報導:

* International travel increasing spread of new drug-resistant bacteria: Is this the end of antibiotics?
http://www.physorg.com/news200670948.html

* Emergence of a new antibiotic resistance mechanism in India, Pakistan, and the UK: a molecular, biological, and epidemiological study
http://www.thelancet.com/journals/laninf/article/PIIS1473-3099%2810%2970143-2/abstract
Karthikeyan K Kumarasamy MPhil, Mark A Toleman PhD,
Prof Timothy R Walsh PhD, Jay Bagaria MD, Fafhana Butt MD,
Ravikumar Balakrishnan MD, Uma Chaudhary MD,
Michel Doumith PhD, Christian G Giske MD, Seema Irfan MD,
Padma Krishnan PhD, Anil V Kumar MD, Sunil Maharjan MD,
Shazad Mushtaq MD, Tabassum Noorie MD, David L Paterson MD,
Andrew Pearson PhD, Claire Perry PhD, Rachel Pike PhD,
Bhargavi Rao MD, Ujjwayini Ray MD, Jayanta B Sarma MD,
Madhu Sharma MD, Elizabeth Sheridan PhD,
Mandayam A Thirunarayan MD, Jane Turton PhD,
Supriya Upadhyay PhD, Marina Warner PhD, William Welfare PhD,
David M Livermore PhD, Neil Woodford PhD
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,
Early Online Publication, 11 August 2010
doi: 10.1016/S1473-3099(10)70143-2